緊緊聯繫彼此的
是真正的溝通
手語、卡片、心態
只要你認清,通通都是最適合的工具
做了11年行銷工作後,為了孩子的生活而舉家搬至宜蘭,在夫妻持續於台北往返工作中,開始思考有沒有機會不要這麼辛苦,讓生活更有品質?隨著這個契機,轉身成為「嬰兒手語」及「療心卡」的小布老師,曾經因為興趣踏入幼稚園當老師、考取保母技術士證照、中國心理師證照,這些都因緣際會地成為現在工作的奠基,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兒童及親子情緒教育課程,現正新班開課中!
可以讓還不會講話的寶寶可以溝通,簡直像是小魔法ㄧ樣
「竟然有個溝通方式,可以讓還不會講話的寶寶可以跟媽媽溝通?!」在初接觸到嬰兒手語這項資訊時,小布老師的好奇心完全迸發(樂開懷的心情想必也是),只可惜當時台灣相關的資源還非常少,只好掐手臂忍耐暫時放下。
直到自己的孩子都稍微長大後,巧合下聽聞原來台灣是有這樣的課程的!懷著當年不變的興奮心情,小布手刀報名,自然也引起了課程老師的「慎重審問」:「欸⋯⋯妳小孩都很大了耶?怎麼會想來學這個?」,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小布不禁笑出聲來,那真的是出自於對這項「溝通工具」的純然嚮往與期待。
當然這不只是好玩,也具備實際的功能性。比如說小孩在公園遇到危險的時候說不出口,可能就用哭的(不禁想起生活中各種時刻吧媽媽們),但我們很難瞭解他真正的意思;這時候如果小孩能更明確得表達,例如「痛痛」(兩隻食指對著戳),當然可能還是邊哭邊戳啦⋯⋯但至少可以讓我們知道孩子原來會痛、是哪裡在痛。
最年輕的嬰兒手語老師登場
當時雖然兩個小孩都已經會講話了,但還是陪著小布一起練習,在小女兒身上更產生許多意外的「有趣成果」,像是時常「故意」使用手語的手勢來展現她真的學會了喲~變成了一種專屬於她們母女之間的撒嬌方式;甚至在小布自己成為了嬰兒手語老師之後,不斷央求自己能否能擔當「小小助教」的身份。
剛好有一次課程,那陣子寶寶生病請假的很多,小布想想,課堂人數一少,一方面沒那麼混亂了(妳們也懂的寶寶們加在一起的威力)、也會比較單薄,因此小女兒終於榮獲成為小幫手的機會。當然一開始小布還是很擔心:「我真的有辦法好好工作嗎?」,但結果證明:真的去相信她,她其實是可以做到的。很多家長都很驚喜一個小孩怎麼可以把寶寶照顧得這麼好!
其實一般來說,「大小孩」不論是理解能力、記憶能力,以及肢體反應,都比小嬰兒更好,所以也有很多爸爸媽媽帶著大寶一起來學的案例,回家之後,大寶就是家中的小小助教;當然也很有可能很多大寶跟二寶之間是不太懂怎麼互動的,這時候就好像多了一個專屬於大寶跟弟弟妹妹之間溝通的方式可以互動。
小寶寶其實也很希望有人可以聽得懂他在哭什麼啊!
會這麼受一種「溝通」的工具給打中,其實完全來自小布第一次「成為媽媽」的心路歷程。就像許多的新手媽媽一樣,寶寶整天哭、半夜要起來很多次、要站著抱、走走走很久才會睡覺⋯⋯當下唯一的心聲就只剩下:「小孩你到底要的是什麼??」(並且用一種燃燒生命至餘燼的態勢嘶吼)。
親身經歷過這些,因而更能體會這些過程是需要有人去幫助的。像小寶寶也很希望有人可以聽得懂他在哭什麼啊!她笑著點出這個平常我們太容易忽略的觀點。其實寶寶是有能力表達的,只是缺少了一個適合他們的工具。
例如帶寶寶去戶外玩的時候,以前他們可能無法很精確表達自己「看到」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但透過手語的幫助傳達出來之後,爸爸媽媽自然可以給予更多回饋、並且讓寶寶感受到「啊,你們懂我。」因而更容易找到安全感、信任感,進入更穩定的情緒裡頭。
支援系統會自己出現,只要你想要解決問題
「樂於解決問題的過程」的這項特質,也體現於小布在育兒生活中各種型態及各具特色的「育兒幫手」。
溫暖的司機阿伯
在剛搬到宜蘭之時,馬上就面臨第一個預料不及的狀況:哥哥只上半天班,可是下午自己跟先生都還在台北上班怎麼辦?經由朋友推薦下,找到了一位計程車阿伯幫忙接送。「可能是生活在台北市被荼毒太久了?一開始真的是很大的心理挑戰,很難相信陌生人。」小布的這個擔憂想必多數人都很能理解,但在持續接觸之後就開始發現,他其實就是一個很溫暖的阿公,還會主動關心孩子有沒有吃飽呀、也很努力在照顧自己的家庭。
一家一菜媽媽好朋友
在經過一個學期開始跟其他家長比較熟悉之後,有一段時間甚至發展兩三個家庭、十幾個人一起吃飯,可能一家一菜,在下午時間就可以看到那幾個小孩組成的「團隊」衝來衝去、輪流到不同家庭串門子。對小布來說,這種「安全的玩伴」其實就是小孩需要的、媽媽也是,在台北有太多媽媽都是一邊煮飯一邊顧小孩、或就是丟給電視「照顧」。
一起生活的陪玩姊姊
小布曾經也在暑假期間找過一位陪玩姊姊來陪兩寶「生活」。有時候姊姊帶著他們跟著小布一起工作、有時候用英文跟他們對話一整天,或主動找適合的繪本或展覽來跟小布討論怎樣最適合,偶而全部人就一起待在家中,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量身打造活動的英文老師
偶而有一整天工作安排的時候,則會再麻煩一位有三個孩子的英文老師(其實就是讓五個小孩玩一整天啦),不過老師他還會特別安排一個小時,找一個主題,例如你覺得什麼東西是漂亮的?然後用英文句子配上畫圖,最後做成一本專屬於自己的書。
「這些型態的支援對以前的我來說,都只是『聽說』。」轉換了一個環境之後,帶來的是一個心境上的打開,但是朝向什麼打開?從小布老師的身上可以看見:媽媽的第一個工作是要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去處理其他所有的問題,當這件事變成前提,有哪些方法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讓自己有更好品質的陪伴?許多的選項都會自動變成可能性。
最根本的支援夥伴
其實回到源頭,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會有個最根本的支援夥伴,對小布來說,就是她的先生。
從第一胎開始就是全母乳寶寶,自然在過程中跟長輩會有滿多需要溝通的部分,先生當然也是第一個卡在中間的人。那時候兩個人都有工作、又是新手爸媽,各方面紛飛而至的壓力,也正是讓他們重新磨合彼此的關鍵。
好在度過了新手爸媽的緊張期後一切就好轉很多。不管是從看書、實際過程中的學習,在了解越來越多到底什麼是正確的知識、在兩個人都開始更有「信心」做一對好父母之後,夫妻的溝通也開始明確許多。因為彼此從這時起,才開始真正擁有「共享的語彙」。
一起從「溝通」到「聯繫」
這個「語彙」,意義上與嬰兒手語是一樣的。就像可以使寶寶感受到被理解,「溝通」的重點本來就不在各國語言的用法,而是我們是否真正連結起了彼此。
因此小布老師的嬰兒手語不只是教手語怎麼比,更多是在教怎麼融合進生活之中,比如運用繪本、遊戲、唱歌,如果只是每天抓著小孩來看,這樣比就是ㄋㄟㄋㄟ喔!小孩怎麼勾得起興趣?所以每天在思考的都會是:我要用什麼方式來跟寶寶溝通?
如果從嬰兒期就開始習慣「我要怎麼跟他溝通」的思考模式,對爸媽也會是一個很好的設定。這在小孩的成長期中、包括夫妻之間也是,因為都朝向著同一個共識,連結因而誕生,摩擦衝突自然地減少很多。大部分課堂中的媽媽也都曾分享:「欸?我的小孩真的有在思考耶!」
除了寶寶手語,還具有療心卡課程的小布老師,在這幾年的接觸中也逐漸發現,雖然前者是針對6m~2Y的寶寶、後者則是從3歲以上直到成人,去從心裡的投射中,找出想解決的問題,但彼此之間其實還是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溝通」。想像一下自己也跟隨著小布的腳步,一起移動到了宜蘭、開闊了心境,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重新看見,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工具」,其實都在幫助我們能夠更加聯繫在一起。
【 Bananny 托育小幫手 】
是一個專注多元托育服務的搜尋平台
從保母、托嬰中心、陪玩姊姊/哥哥到幼兒園
完整個人/機構資料與評價系統
線上即時諮詢洽談
讓忙碌媽咪快速找到最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育兒支援服務
☟☟☟
【 Bananny 托育小幫手 】
忙碌媽咪都在用的育兒支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