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面對分離焦慮:基本觀念篇

對於無後援媽媽來說,找保母或送托嬰中心、幼兒園絕對是必要的支援幫手,但是「分離焦慮」真的是個大關卡啊⋯⋯
理想中的狀況是,大清早匆忙地趕到教室時,孩子就高興得跟自己說再見,飛快跑向老師及同學的身邊;但現實情況是⋯⋯好不容易把孩子挖起床,帶著大包小包趕到教室,結果一到孩子就抱著媽媽崩潰大哭,好說歹說也不願意下車,甚至躺在地上不肯起來⋯⋯

雖然每個孩子的氣質、家庭狀況都不同,適合的方式也不同。
但可以一起來先把握最核心的觀念,再來找出適合自己家寶寶的方式唷!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

開始需要一個「依附對象」
又沒有「物體恆存」的觀念

大約從寶寶6、7個月大時,就會開始認人,10個月~一歲半更是處於巔峰時期。
各位媽媽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到,孩子這時會特別黏某個大人,如果大人一離開,寶寶就會大哭、不安等情形,這種狀況直到孩子兩歲才會開始趨緩。

這就是寶寶正在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
王宏哲職能治療師形容:寶寶就像是把媽媽當做「安全堡壘」,以媽媽為中心而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當感受到威脅害怕或受挫就會退回到媽媽身邊;當媽媽離開時就會焦慮哀傷,但當媽媽回來時則會露出欣喜,並尋求與媽媽身體上的接觸。

因此我們要先理解,此階段寶寶的主要兩種特徵:
其一:開始分辨得出熟人和陌生人,也就是開始進入「選擇性依附」階段
其二:由於寶寶大腦還未完全成熟,沒有「物體恆存/客體永久性」的概念,以為媽媽離開後就再也不會回來了,這種失去感讓孩子感到害怕。


由此可知,「分離焦慮」幾乎是寶寶成長階段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但我們可以從以上的特徵來思考:可以怎麼做去隨之調整呢?
以下列出三點基本觀念:

二、別連自己都流露焦慮給孩子知道

注意!依附關係是雙向的
焦慮不捨的媽媽=不願分離的孩子
過度保護的媽媽=只懂依賴的孩子

就像開頭描述的「左右為難」,不僅寶寶會有分離焦慮,媽媽也會有這種情緒。
在離去時流露的依依不捨、焦慮,也會雙向地加深寶寶的分離焦慮。
如果做父母的自己都不願小孩去幼稚園、時時刻刻擔心,小孩很敏感,一定感受得到!自然更不願意分開了。
所以切記,絕對不要跟他們說:「好捨不得你去上學」、「媽媽好難過」這樣的話語。

同時分離焦慮必定伴隨著哭鬧等等的行為產生,這是本能表現,此時媽媽妳們自己也容易受孩子的表現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例如:不知所措、生氣、無奈……等,這些反應又會更刺激孩子更多的情緒反應,變成一個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惡性循環。
將孩子的分離焦慮視為一個過渡期,明確地提醒自己會有「終點」,才有辦法全力得支持、協助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妳對他們的愛與包容並沒有減少。


三、別再依依不捨,十八相送了!

爸媽不儘速離開,無法幫老師與孩子創造依附關係

送寶寶上學時除了慌亂,在校門口上演十八相送(相信媽媽們自己可以想像)也是另一個大忌。
如果爸爸媽媽表現出捨不得,孩子也能夠反過來「操控」爸爸媽媽,抱有「媽媽會陪我很久⋯⋯媽媽會一直陪我⋯⋯」這種想法而持續哭鬧,為了吸引爸媽的注意,那麼老師也很難接手與寶寶相處。

媽媽送托時先陪伴5~10分鐘,讓寶寶熟悉環境與人之後,就應盡速離開,讓老師處理陪伴孩子進而產生依附情感。


四、千萬別偷偷離開

讓孩子正眼看到妳跟他揮手說再見,是非常重要的過程

千萬不要看到幼兒玩得愉快或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時就趁機偷偷離開。
如同一開始所提的,寶寶尚無成熟的「物體恆存」的觀念,以為消失在眼前的人事物,就再也看不到了,這只會更加深他們心中的陰影。
就算妳本來是怕看見小孩哭泣,讓他正眼看到妳跟他揮手說再見,還是非常必要的過程。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清楚知道爸爸、媽媽不會把他丟下或突然不見,不會造產生一種被「強迫分離」的恐懼。

另外,媽媽離開後一定要在約定的時間內回來,以免信用打折;約定的時間也要具體,例如:吃完點心、睡覺幾次、起床後等明確的時間點,以免約定無法達成,就會讓孩子隔天早上開始猶豫到底要不要讓妳離開了!

試著讓自己保持堅定,離開時,抱抱、親親寶寶,告訴他你要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但一樣,說掰掰時切記不要拖太久),要相信他們是可以理解「媽媽只是暫時離開,晚一點就會出現了!」這樣的概念的。


【 Bananny 托育小幫手 】
是一個專注多元托育服務的搜尋平台
從保母、托嬰中心、陪玩姊姊/哥哥到幼兒園
完整個人/機構資料與評價系統
線上即時諮詢洽談
讓忙碌媽咪快速找到最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育兒支援服務
☟☟☟


【 Bananny 托育小幫手 】
忙碌媽咪都在用的育兒支援平台

Related posts

正向教養怎麼做?從安全感到責任感.1歲~6歲各階段的教養秘訣分享

「正向教養」小心反效果!過度關注孩子情緒的溫柔陷阱

爸媽可以對孩子發脾氣?「生對氣」讓孩子學到合作與尊重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