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文中有提到,家裡多了個小孩,伴侶關係會受到四個層面的衝擊,也提供了一個親密關係檢測表,來讓大家幫愛情做個健康檢查(馬上試試看),同時,我也在文的最後提到,通常在這些衝擊之下,導致兩個人親密關係變差、最常聽到的關鍵衝突主因,其實就是育兒分工上到底兩個人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的問題。
想到神隊友,我就想到兩年前,第一次找陪玩夥伴的時候,陪玩夥伴對我帶來的幫助,遠遠超過我的想像。
我沒有預料到,陪玩夥伴對孩子全神貫注的程度、對育兒工作主動接手的程度,可以那麼大地分攤掉孩子對我的注意力,讓我即使跟他們在同一個空間裡,卻仍然可以專心地工作、處理孩子纏著我的時候沒辦法完成的家事。
我也記得,自己當時一直在想,為什麼陪玩夥伴可以是神隊友,有時候家裡的另一個人(次要照顧者)反而沒辦法?
比方說,即使次要照顧者被分配到要顧著小孩,讓主要照顧者在同一個空間處理別的事情、或者是在隔壁房間休息。但是,蠻常見的結局是,孩子仍然會出於無聊、出於需要協助、出於想念主要照顧者,重新黏回了主要照顧者身上。
到底要怎樣才能做個神隊友,不要當豬隊友?
關鍵一:孩子買單誰取決於他對誰熟悉,而熟悉度,取決於你們是如何分工的
我們當然不難了解,孩子黏著主要照顧者,是因為這個人最了解他需要什麼、最知道怎麼回應他、最能跟他在日常生活的節奏中運作愉快,但這種了解、安全感、依戀、還有合作的手感,都是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一小時又一小時的相處,累積下來的,它來自於主要照顧者與孩子的熟悉程度。
這種因著熟悉而帶來的默契,其實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培養,就是得靠朝夕相處。
而朝夕相處,並不是你跟小孩住在同一個家就會發生,你得有時間去跟他接觸、照顧他。不過,一個有小孩的家庭要正常運作,還有許許多多跟接觸小孩無關的家務,於是,主要照顧者和次要照顧者通常需要分工合作,你們是怎麼在育兒生活中分工的呢?
👇小幫手製作了線上測驗給大家立即實測👇
👇或使用下方表格也ok唷👇
以早晨的時光為例子,你們是怎麼合作的呢? | |||
1. 凌晨五、六點,孩子哭了,你們在床上一起醒來,通常誰先幫孩子換尿布、餵奶? | ☐ 自己 |
☐ 伴侶 |
☐ 各半 |
2. 誰先去浴室幫自己刷牙洗臉? | ☐ 自己 |
☐ 伴侶 |
☐ 各半 |
3. 在早晨一團亂的梳洗與就緒中,通常是誰先去幫寶寶換衣服、進行早上的寶寶護理工作或者幫小孩刷牙? |
☐ 自己 |
☐ 伴侶 |
☐ 各半 |
4. 誰先去換上班的衣服、整理上班的包包? | ☐ 自己 |
☐ 伴侶 |
☐ 各半 |
5. 吃早餐的過程中孩子如果哭了,又通常是誰把手上的早餐放下去處理寶寶的需要? | ☐ 自己 |
☐ 伴侶 |
☐ 各半 |
6. 假使你的寶寶已經可以自己坐好、跟著大人一起吃早餐,通常誰可以先吃自己的?誰會先餵孩子? |
☐ 自己 |
☐ 伴侶 |
☐ 各半 |
7. 如果孩子不用餵,大家都可以各吃各的,通常誰在吃飯的過程中可以比較專心吃飯、 甚至有機會看看報紙、滑滑手機? |
☐ 自己 |
☐ 伴侶 |
☐ 各半 |
8. 誰在吃飯的時候會一直回答孩子的問題、注意孩子吃的怎麼樣、用愉快的語氣跟他講話? |
☐ 自己 |
☐ 伴侶 |
☐ 各半 |
9. 在這麼多複雜又瑣碎的分工裡,誰通常先顧好小孩再顧自己? | ☐ 自己 |
☐ 伴侶 |
☐ 各半 |
10. 誰通常先顧好自己再顧小孩? | ☐ 自己 |
☐ 伴侶 |
☐ 各半 |
回應小孩和處理事情,通常誰較投入哪一類的工作?
你們的每個選擇跟分配,堆起來,就會決定了你們各自跟孩子的熟悉程度。決定了,誰比較可能讀得懂寶寶的訊號是什麼意思?或者知道怎麼樣對待寶寶可以讓他最合作、最開心、最能配合?也決定了,誰比較可以讓另外一個人不用看顧寶寶、無後顧之憂地去處理事情?
High媽。心理師 建議一: 在和你的隊友進行家務和育兒的分工的時候,以這個工作『會不會接觸到孩子、能不能增加我們對孩子的熟悉度、是不是跟孩子花時間相處』來分類,單純庶務性、無關乎親子互動的工作,怎麼分工可以比較多彈性(甚至有時候外包也是一種選擇),但是『可以增加與孩子熟悉度』的工作,建議你們在可以的範圍內,盡可能平衡(不需要精準計較公平),但至少不能夠落差太大。 |
關鍵二:真正影響了育兒工作分配的,其實是”性別意識型態”和”性別策略”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分工裡,誰做什麼是誰決定?如何決定的呢?
迷思一~~你以為是誰收入多,誰就主場在工作,誰收入少,誰就主場在家裡嗎?
錯!事實上,早在三十年前,美國一位出版多本重要著作的社會學教授 Arlie Hochschild,在她1989年出版的暢銷書『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一書裡就提過,以異性戀雙薪家庭為例,在先生賺得比太太多的家庭裡,20%的男人會分攤家務,在先生賺得跟太太一樣多的家庭裡,30%的男人會分攤家務,如果按照『誰賺得多、誰的家事就可以做得比較少』這樣的邏輯,那先生賺得比太太少的那一組,理應分攤更多的家務,結果卻發現,在先生賺得比太太少的那一組,男人分攤家務的人數是零!!!
迷思二~~你以為如果另一半有一個疏離又不做家事的父親、溫暖又一個人包辦大小事的母親,他就會因為『原生家庭教養』的經驗而變成一個豬隊友,反之就變成神隊友嗎?
錯!一樣在Arlie Hochschild(1989)的一系列研究中發現,同樣擁有『疏離的父親、超人的母親』的異性戀爸爸們,有些人以教養的理由說,自己做一個比較抽離的次要照顧者,只是因為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沒有好榜樣可以學習,但某些同樣背景長大的爸爸,卻以教養的理由來說自己要做一個跟傳統父親不一樣的爸爸,而且身體力行。
事實上,我們以為我們用來衡量如何分工的現實條件也好、抽象的原生家庭價值觀也好,都只是檯面上看起來解釋得通的迷思,卻不是真正決定跟影響我們在分工的原因!真正的『分配淺規則』(意思是沒有經過討論就自然地認為誰應該做什麼),是『性別意識型態』和『性別策略』,尤其是異性戀的家庭(Arlie Hochschild,1989)。
那是什麼意思呢?
白話地說,就是你認同自己的婚姻角色是父親還是母親。
以及,你腦海中認同的父親和母親,應該是長什麼樣子。
這是『性別意識型態』。
然後你就會為了要成為那樣一個父親或母親,而採取相對應的策略,試著符合你內在的觀念。
這就是『性別策略』。
High媽。心理師 建議二: 停止用『誰賺多、誰賺少』來針對應該如何分工作討論,經濟當然是一個家庭需要好好討論的議題,但它通常只是檯面上的分工邏輯,卻不是真正的影響因素。也不要再把自己擅長或不擅長某一類的分工,都推到『原生家庭教養觀』的上頭,每一個為人父或為人母的人,都是重新學著當父母的。 |
關鍵三:性別意識型態可以分成傳統型、過渡型、平等型
Arlie Hochschild(1989)也提到,每個人的性別意識型態,會界定了他們比較認同自己的主場是家庭還是工作(簡單講例如男主外女主內),也會決定了我們希望在婚姻中要握有比較多、比較少、或是平等的權力(簡單講例如男人是一家之主)。
Arlie Hochschild(1989)透過研究將性別意識型態大致上分為三類:
性別 / 性別意識型態 | 傳統型 | 過渡型 | 平等型 |
男性 | 希望自己主要是以工作為重,也會較傾向認為另一半就算是有工作,仍然應該以家庭為重,會對另一半有賢妻良母的期待,也傾向認為自己在家中的權力應該要比較大 | 全心支持另一半發展自己的工作,但又期望另一半承擔大部分的家務 | 希望與另一半有相同的認同和平等的權力。比方說希望另一半跟自己一樣要以家庭為重,或是希望另一半跟自己一樣以工作為重,再一些是希望兩個人齊心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平衡 |
女性 | 希望另一半要以工作為重,傾向認為自己就算是有工作,仍然應該以家庭為重,會對自己有賢妻良母的期待,也傾向認為另一半在家中的權力應該要比較大,應該承擔比較大的責任,會自願在婚姻中擁有比較少的權力 | 認同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上都有角色要扮演好,但認為另一半必須以工作為重,會認同自己要料理家務又協助另一半賺錢,希望另一半把重心放在賺錢謀生上 | 同上 |
你有沒有發現,哪一個描述比較符合你的信念呢?哪一個描述,又比較符合你的另一半呢?你們兩個有沒有什麼對起來幾乎完全衝突的地方?還是你們非常合適呢?
以異性戀伴侶來說,兩個若都是傳統型,或兩個都是平等型(而且你們兩人希望認同的主場是一致的),那神隊友的機率會很高!因為你在育兒的過程中努力做的,就會剛好是對方要的!
神隊友的定義並不是一個人可以包辦所有的事情,而是這個人所做的事情恰恰好就是你期待他做的,甚至你還沒期待他就已經做了,那就更神了。
High媽。心理師 建議三: 利用本文中整理出來的表格,和你的伴侶好好地聊一聊性別意識型態,聽一聽他認為自己的主場應該在哪裡?他認為你的主場又應該在哪裡?你們的性別意識型態對起來合不合?有什麼落差的地方?在這個分享裡,可以單純去了解他的,也表達你的,同時去討論,有什麼是你覺得你要調整的話,會很難克服的。記得,只是先了解跟分享,因為你們在小孩出生後可能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機會聊這些,請不要把談話的目的放在說服對方改變。 |
關鍵四:很多家長的性別意識型態是過渡型,而且我們的信念與感受經常相互打架
但很遺憾的,蠻多數的家長,都是過渡型配過渡型(畢竟現代人都是在傳統與現代的價值觀交錯影響之下長大的),他們對自己也好、對另一半也好,都有著矛盾而相互衝突的期待。
- 比方說:
你怎麼可能又期待你的另一半衝刺工作、又期待另一半可以做大部分的家事呢? - 或是:
你怎麼可能期待你自己在工作跟家庭上都要做好、還要打理家、還要輔佐另一半賺錢呢?
更慘的是,『第二輪班』一書中還提到,人們對婚姻角色所抱持的信念,以及對自己角色的真實感受,經常存在矛盾。
- 像是:
有些男性表面上屬於傳統型,認為自己應該熱愛工作、在乎事業,卻很苦惱地感受到自己並不熱愛、也不在乎工作,他更想珍惜孩子不再重來的童年。 - 又像是:
有些女性講到家務的時候抱持平等主義,但要拿錢養家的時候心裡就覺得這不是男人的事嗎?
不過,不論我們的信念與感受之間是否有差距,我們幾乎都還是依著信念在採取性別策略,自己去消化這些內在矛盾衝突的感覺。
High媽。心理師 建議四: 也去跟對方分享,在你的性別意識型態中,你有沒有發現什麼自相矛盾的地方,比方說有沒有什麼是你信念上認為應該要那樣,但是你實際做起來,心裡的感受和好惡卻跟你相信的不一樣。 |
延伸閱讀|不想再怒吼式教育?5個小撇步+4個迅速打發孩子的寶寶遊戲! ▶
關鍵五:性別策略指的是一種行動計畫,以及執行該計畫所需要的情緒準備
意思是說,以男性為例,一個父親會因著他的性別意識型態而選擇(Arlie Hochschild,1989):
- 要增加工作的時間、壓抑對小孩的想念,還是要提早回家跟小孩相處、壓抑他在工作上的企圖心
- 還是長時間工作,然後當個晚回家還是要犧牲自己和孩子的睡眠,跟孩子有親子時間的超級爸爸
這表示著,一個次要照顧者可能得在採取性別策略的過程中,壓抑想要親近小孩的念頭、對伴侶的需求變得麻木不仁、或者選擇忽略小孩需要他的眼神和邀請,以讓自己可以順利地依據自己的信念,在育兒的過程中做出自己認為合情合理的行動。
比方說,Arlie Hochschild(1989)所研究的異性戀家庭中,較少投入育兒工作的父親,描述『怎樣的爸爸是一個好爸爸時』,就很容易會把父職侷限在很狹隘的區塊,像是認為一個好父親就是要管教跟訓練孩子獨立,或是一個好父親是要教孩子紀律,或一個好父親是要教孩子關於棒球和汽車有關的事情。
除此之外,他們也經常會告訴自己『小孩可以自我照顧、非常獨立』,這ㄧ類削減小孩實際需求的超級小孩想法,以及『我老婆有在做、我老婆做得很好』這種過渡高估另一半、將另外一半理想化的反應,使得他們在投入工作而遠離育兒工作時較為安心,但同時,他們跟投入育兒工作的父親比較來,對孩子需要什麼、自己的伴侶能給孩子什麼、伴侶的限度在哪裡,就顯得不了解。
High媽。心理師 建議五: 和你的伴侶討論,他心目中的好家長,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是長什麼樣子。其實對孩子來說,長遠的來看(因為他們不會永遠只是需要你餵奶換尿布),尤其是青少年那時候的孩子,他們需要感到自己的照顧者,可以理解他們的困難和憂慮,可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而這種熟悉度和信任感不會一夕之間發生,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累積的,即使是在孩子還不到青少年的這段時間,他們也需要感到自己的照顧者,會抱抱他們、親吻說晚安,而且知道自己沮喪時他們的照顧者有能力讓他們感覺好一點,給他們足夠的關心和注意力。 所以不管你原本對於自己該是一個怎樣的爸爸或媽媽有什麼想像,你還是需要先回到,孩子最重要需要父母的地方,就是這些!然後思考,我跟孩子怎麼互動、花多少時間相處,才能成為一個比較好的支持者,不管你是什麼性別都一樣!!而且來自雙親的愛都需要,不是只要其中一個就好!! |
關鍵六:同志家庭中的家長並非不受性別意識型態影響,但他們突破重圍的彈性很值得學習
性別意識型態,不見得完全不影響同志家庭的家長。
其中一個原因是,同志伴侶的樣貌也很多元,我在實務工作中遇到許多同志伴侶,有些男同志伴侶兩個都很中性陽光,也有些女同志伴侶兩個都嫵媚性感,也有些同志伴侶,外顯性別氣質上非常接近刻版印象中的傳統異性戀組合(一個很陽剛、一個很陰柔),各式各樣,有些伴侶的婚姻角色比較有彈性、沒有固定,有些伴侶的婚姻角色還是套在傳統的性別配置底下。
不同的性別意識型態認同的組合,會有不同的互動樣貌。
蕭巧梅(2015)曾針對同志家庭育兒歷程與親職經驗進行了一個質性研究,在研究結果中提到,同志家長由於也是生長在異性戀價值觀為主流的文化中,因此也會用家務工作的性質來詮釋親職角色,比方說女同志家長會用自己也帶孩子出門打球運動、在家中修繕物品,來描述自己也有盡到父職,男同志家長會用自己也會煮飯打理孩子的生活大小事、在孩子哭跟有情緒的時候溫柔地蹲下來跟孩子說話,來描述自己也有盡到母職。
也就是說,即使在同志家庭中,家務,多多少少,還是會有『男人』的家務和『女人』的家務之分,但是,因為同志家長兩個人是同樣的性別,他們往往有更多的彈性,根據各自有的工作機會、收入來源、特質、喜好、擅長之處來安排,誰做些什麼(蕭巧梅,2015)。
High媽。心理師 建議六: 與親子相處無關的單純家務,請你們練習拋開『性別』這一個決定因素,更彈性地去思考,我們彼此是什麼樣的特質、擅長做什麼、喜歡做什麼、擁有什麼樣的資源,怎麼樣分工會平衡一點,也都讓對方感到舒服一點。不要自己自顧自地決定,結果做到死反而被人嫌到死,反而被分攤的主要照顧者既感受不到被支持、想要分攤的次要照顧者也得不到感激。 |
六個關鍵,六種和隊友一起努力的方向
按照前面所談的六個關鍵,再全部總結一次每個階段能做的事:
方向一 ~~
在和你的隊友進行家務和育兒的分工的時候,以這個工作『會不會接觸到孩子、能不能增加我們對孩子的熟悉度、是不是跟孩子花時間相處』來分類,單純庶務性、無關乎親子互動的工作,怎麼分工可以比較多彈性(甚至有時候外包也是一種選擇),但是『可以增加與孩子熟悉度』的工作,建議你們在可以的範圍內,盡可能平衡(不需要精準計較公平),但至少不能夠落差太大。
方向二 ~~
停止用『誰賺多、誰賺少』來針對應該如何分工作討論,經濟當然是一個家庭需要好好討論的議題,但它通常只是檯面上的分工邏輯,卻不是真正的影響因素。也不要再把自己擅長或不擅長某一類的分工,都推到『原生家庭教養觀』的上頭,每一個為人父或為人母的人,都是重新學著當父母的。
方向三 ~~
利用本文中整理出來的表格,和你的伴侶好好地聊一聊性別意識型態,聽一聽他認為自己的主場應該在哪裡?他認為你的主場又應該在哪裡?你們的性別意識型態對起來合不合?有什麼落差的地方?在這個分享裡,可以單純去了解他的,也表達你的,同時去討論,有什麼是你覺得你要調整的話,會很難克服的。記得,只是先了解跟分享,因為你們在小孩出生後可能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機會聊這些,請不要把談話的目的放在說服對方改變。
方向四 ~~
也去跟對方分享,在你的性別意識型態中,你有沒有發現什麼自相矛盾的地方,比方說有沒有什麼是你信念上認為應該要那樣,但是你實際做起來,心裡的感受和好惡卻跟你相信的不一樣。
方向五 ~~
和你的伴侶討論,他心目中的好家長,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是長什麼樣子。其實對孩子來說,長遠的來看(因為他們不會永遠只是需要你餵奶換尿布),尤其是青少年那時候的孩子,他們需要感到自己的照顧者,可以理解他們的困難和憂慮,可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而這種熟悉度和信任感不會一夕之間發生,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累積的,即使是在孩子還不到青少年的這段時間,他們也需要感到自己的照顧者,會抱抱他們、親吻說晚安,而且知道自己沮喪時他們的照顧者有能力讓他們感覺好一點,給他們足夠的關心和注意力。
所以不管你原本對於自己該是一個怎樣的爸爸或媽媽有什麼想像,你還是需要先回到,孩子最重要需要父母的地方,就是這些!然後思考,我跟孩子怎麼互動、花多少時間相處,才能成為一個比較好的支持者,不管你是什麼性別都一樣!!而且來自雙親的愛都需要,不是只要其中一個就好!!
方向六 ~~
與親子相處無關的單純家務,請你們練習拋開『性別』這一個決定因素,更彈性地去思考,我們彼此是什麼樣的特質、擅長做什麼、喜歡做什麼、擁有什麼樣的資源,怎麼樣分工會平衡一點,也都讓對方感到舒服一點。不要自己自顧自地決定,結果做到死反而被人嫌到死,反而被分攤的主要照顧者既感受不到被支持、想要分攤的次要照顧者也得不到感激。
最後的重要提醒:
- 給主要照顧者:
請練習放手,接受對方的方式會跟你不一樣,不要太過要求次要照顧者要做到你能做到的,也不要因為他的方式跟你不同就自己撿起來做,你越做,只會越剝奪對方自己摸索、跟孩子建立情感的機會,你是他的伴,不是他的主管,不要一直打他的考績,要讓他知道你需要他,不要當超人!!! - 給次要照顧者:
請持續努力不要放棄,不要因為做起來挫折、孩子一開始不買單、另一半一開始嫌東嫌西就放棄,你會找到自己的步調。正視孩子需要你的事實,把主要照顧者教你的方法當成重要的經驗談,不要太快嗤之以鼻,但也不用奉為圭臬,他是你的伴,不是超人,請不要認為他什麼都做得來,他比你以為得更需要你。
好的、適任的陪玩夥伴跟你的孩子一點都不熟悉,但還是可以做一個神隊友。
我相信有一部分的原因,跟陪玩夥伴是受僱的角色有關,他們受僱要在特定的一段時間裡,幫忙減輕甚至是完全要消化掉主要照顧者的工作量和壓力。
於是即使孩子拒絕他們,他們仍然會『非常努力地嘗試,找到跟孩子連結的方法』。
給所有的主要照顧者和次要照顧者!!不要放棄!!!!
延伸閱讀|定期找陪玩夥伴對孩子的4種好處?原來長期相處可以改變這麼多事! ▶
【 Bananny 托育小幫手 】
是一個專注多元托育服務的搜尋平台
從保母、托嬰中心、陪玩夥伴到幼兒園
完整個人/機構資料與評價系統
線上即時諮詢洽談
讓忙碌媽咪快速找到最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育兒支援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