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養的核心價值:溫柔但有界線的關愛
正向教養的核心在於幫助孩子建立自律和責任感,同時以關愛和尊重的方式來回應他們的情緒與行為。教育專家指出,父母應以理解和同理心來面對孩子的情緒,而非僅僅通過批評或控制來回應行為。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在成長中體驗到無條件的愛和支持,同時逐漸學會自我管理。
然而,當家長過度強調情緒理解而忽略行為界限時,孩子可能會對行為規範的界限產生模糊認識,甚至可能認為自己可以「免責」。例如:當孩子不小心摔壞東西時,家長應在理解其情緒的同時,清楚表達行為的後果,讓孩子知道下次要更加小心,並引導他參與整理善後的過程,讓他感受到既有愛的支持,也有行為後果的學習。
延伸閱讀|【 正向教養的第一步 】別跟孩子硬碰硬,先動情再講理!引導幼兒理性溝通的技巧
過度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接納不等於無限放任
許多家長在實施正向教養時,可能會過度聚焦於孩子的情緒感受,而忽略了行為的界限設定。然而,心理學家指出,情緒接納和行為規範應該分開處理——情緒可以被理解和尊重,但不代表所有行為都能被接受。這種誤解可能讓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感到更焦慮,甚至增強對父母的依賴,難以獨立處理問題。
育兒專家建議,父母應在孩子犯錯時清晰表達不贊同的立場,情緒輔導則可留待事後進行。例如: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時,家長可以先將他帶到安靜的地方,等情緒平復後再詢問哭鬧的原因,耐心引導孩子在未來以合適的方式表達不滿。這樣,孩子能感受到情緒被理解的同時,也慢慢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延伸閱讀|幼兒正向教養真的有效嗎?破解阿德勒教養法的常見錯誤
紅黃綠行為分類技巧:為孩子設定合理的行為規範
在面對孩子的行為時,可以將行為分類為「紅、黃、綠」三個分類區域,來幫助家長更清楚地設置界限和判斷應對方式。這一方法並不是完全禁止或一味包容孩子的行為,而是根據行為的不同影響,給予適當的引導與支持。
綠燈區:自然探索與正向互動
綠燈區代表那些能夠被接受、甚至鼓勵的行為,這些行為通常不需要父母出手干預。例如:孩子在公共場合主動與新朋友分享玩具、熱情地探索環境,或者與家人進行積極互動。這些行為代表了孩子的成長探索,能讓他們自由發展、建立信心,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因此,家長在綠燈區的行為上可以放手讓孩子自行體驗,鼓勵他們的主動性。
實例示範
若孩子在公園中因為好奇而主動跟其他小朋友交流,家長可以用微笑和言語鼓勵,告訴孩子:「看到你主動交到新朋友還一起玩得這麼開心,很棒喔!」這樣的回應能增強孩子的社交信心。
黃燈區:潛在需要介入的行為
黃燈區的行為則可能有發展成更大問題的風險,這時父母可以適度干預。例如:孩子在公車上大聲喧嘩影響到其他人,或在老師教課時不專心、愛插話。這些行為可能源於孩子精力過剩、精神難以集中等原因。父母應該在這種情況下溫柔而堅定地引導他們理解適合的表達方式,讓孩子知道目前的行為並不合適,但也給予空間讓他們學習自我控制。
實例示範
當孩子在公車上大聲喊叫時,家長可以溫柔地對孩子說:「車上有很多人需要休息,我們可以小聲一點說話嗎?」然後鼓勵他觀察周遭環境,讓他明白在某些場合需要調整表達方式。
紅燈區:需要立即干預的危險行為
紅燈區則包含那些可能帶來明顯危害的行為,這些行為通常需要即時且明確的干預。例如:孩子推倒別的小朋友、用激烈語言攻擊他人,或試圖攀爬高處,危及自己或他人的安全。這些行為已超出了安全與容忍範圍,父母需要在此時嚴正表明態度,並及時導正孩子如何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與需求。
實例示範
若孩子在玩耍時推了其他孩子,家長可以迅速上前,告訴他:「推人會讓別人受傷,生氣可以用說的,別出手推人。」並讓孩子對對方道歉。這樣可以讓孩子了解到行為的界限和如何友善相處。
延伸閱讀|小孩老是叫不動?試試【 蘇格拉底育兒法 】加強孩子的行動力&思考能力
正向教養的負面陷阱與實用建議指南
雖然正向教養有許多積極效果,但若實施方向錯誤或缺乏明確的界限範圍,可能會因此造成反效果:
- 行為不自律:孩子可能無法理解負面行為的後果,缺少自律性。
- 情緒依賴:如果家長在教養過程中過於依賴「鼓勵和讚美」,孩子可能會變得情緒上依賴他人的肯定。
- 社會適應困難:當孩子進入更嚴格的社會環境時,可能會難以適應社會規範。
研究指出,若家長在正向教養中若缺乏言行一致,對已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則無法達到正向教養的目標。因此,家長可採取以下方法規範孩子的行為界限:
- 適度使用負面後果:並非所有「冷淡對待」或「喪失特權」都是體罰,重點是讓孩子明白行為後果。例如:當孩子做出負面行為時,減少遊戲時間即是一種有力的行為提醒。
- 設置合理的界限規範:明確的界限能為孩子提供安全感。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理解能力,設立適當的行為規範,而不是一味寬容。例如:在孩子年齡還小,例如三四歲時,可能還不具備理解「危險」的能力。家長可設立一個規範:「在過馬路時必須牽著大人的手。」這樣的規範不僅能保護孩子的安全,還能讓他理解到過馬路是需要注意和遵守的行為。對於稍大的孩子,例如四五歲,可以進一步規範說:「每天從幼兒園回家後,先洗手、換衣服就可以玩20分鐘。」這樣的規範一方面滿足孩子的玩樂需求,另一方面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
- 給予正面且具體的回饋:當孩子表現良好時,應給予具體的鼓勵,例如:「你今天陪弟弟一起玩玩具,我很高興你懂得分享!」
- 保持情緒管理的主導權:掌握孩子行為不當時保持情緒管理的主導權,可以避免失控情緒影響親子關係,讓孩子清楚家長的立場。家長應在第一時間表達對不當行為的立場,例如:「你這樣做會讓其他人受傷,所以我不能接受。」保持嚴肅冷靜,避免情緒激動或言語苛責,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行為已越線,而不是只感受到家長的情緒。例如:當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時,家長可以先將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穩定自己的情緒後再說:「我明白你不開心,但我們需要用合適的方式表達。」這樣一來,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與穩定,進而學到在情緒波動中依然保持尊重他人及調節行為的方式。
延伸閱讀|爸媽可以對孩子發脾氣?「生對氣」讓孩子學到合作與尊重的真諦
【 Bananny 托育小幫手 】
是一個專注多元托育服務的搜尋平台
從保母、托嬰中心、陪玩姊姊/哥哥到幼兒園
完整個人/機構資料與評價系統
線上即時諮詢洽談
讓忙碌媽咪快速找到最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育兒支援服務
☟☟☟
【 Bananny 托育小幫手 】
忙碌媽咪都在用的育兒支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