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寶寶脾氣差怎麼辦!五類型情緒應對妙招

「為什麼寶寶過了一歲後,開始愛亂發脾氣、亂丟東西呢?我又不想凶她,可以怎麼做QQ?」
這想必是很多爸媽的心聲,家裡的寶寶滿一歲後,開始出現很多情緒行為,像是打人、丟東西、在地上耍賴⋯⋯雖然知道寶寶可能是無心的,但還是被氣得心癢癢!!
面對寶寶的情緒,爸爸媽媽到底應該要怎麼教導寶寶正確的行為呢?小幫手整理出五點比較常見的寶寶情緒行為,讓爸爸媽媽輕鬆制服家中的小霸王~


類型一:撞頭

爸爸媽媽看到家中的寶寶自己跑去撞牆壁,或是無緣無故的頭往後仰,心中都會捏一把冷汗,擔心寶寶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需不需要帶去治療?
其實這個行為是寶寶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根據統計,至少有 20 % 的孩子曾經有過這個情形,18-24 個月大時會達到巔峰。

至於寶寶為什麼會有撞頭的行為呢?楊為傑醫生解釋有下列幾種可能的原因:

  1. 自我安慰
    大多數的寶寶撞頭是為了放鬆自己,他們在睡著、半夜醒來或者是正在睡覺的時候都會出現有節奏的撞頭,甚至有的寶寶還會打滾,這可能是寶寶的自我安撫行為。
  2. 需要關注
    寶寶自己一個人在玩耍沒有得到你的關注時,他可能也會撞頭,因為他想要獲得你的關注。當你發現寶寶撞頭表現得比較擔心時,他就喜歡你這樣子,這是他撒嬌的方式之一。
  3. 減輕疼痛
    寶寶撞頭還有可能是出牙或者耳部感染(比如中耳炎)等帶來不適,這樣的情況下寶寶也可能會撞頭來緩解。這樣做似乎能讓他們的注意力從不適上轉移開,感覺好受一些。
  4. 高興
    媽媽們仔細留意一下,當你下班回家、你在逗寶寶玩耍又或者在誇獎寶寶的時候,他除了會咯咯咯的笑,有時候還會撞頭,這是因為他高興吶。
  5. 沮喪
    寶寶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情緒,因此很多時候會用一些肢體動作來表達,比如揮揮小拳頭,比如撞撞小腦袋,他在嘗試著排解心中的強烈情緒。
  6. 發育問題
    撞頭也可能與自閉症和其他發育紊亂有關,但別擔心,這只是其中的一個表現,還不足以確定寶寶有發育問題。

由上述幾項原因可以看到其實寶寶撞頭多半屬於寶寶發展中的行為,黃琮寧醫生表示最重要的是要請爸爸媽媽在看到寶寶撞頭行為出現後,觀察三件事情:

  • 寶寶有沒有昏倒?
  • 有沒有外傷?包括流血,瘀青,血腫等等。
  • 三天內有沒有持續嘔吐,走路不穩,頭痛欲裂,意識不清?

這三個指標決定了寶寶是否有腦部的傷害,如果三者答案都是「沒有」,那麼家長就可以暫時不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通常如果不是疾病相關的搖頭晃腦,再加上正確的應對,一般來說幾個月就會消失了,最慢四歲以前也會消失,是寶寶正常的發展的過程喔!


類型二:丟東西

拿到手上的東西就往外丟,搞得全家人都在忙著幫他撿玩具,還因此樂此不疲(爆青筋)⋯⋯
爸爸媽媽也受夠寶寶了嗎?這邊整理了廖笙光兒童發展專家陳靜怡臨床心理師解釋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你丟我撿的行為:

  1. 寶寶想要開始想要打破「反射」行為,如:眨眼⋯⋯開始出現「自主動作」,其中之一就是「抓握反射」,寶寶突然發現自己可以控制「抓」玩具,也可以控制「放」玩具,但由於動作不夠純熟,所以應該只要輕輕張開手指,但不小心連手臂的力量也一起用上,就變成「丟」的動作了。
  2. 寶寶1歲以後,為了訓練神經及肌肉發展,開始出現更精細的動作,以及想要探索環境的關係,就會開始出現對拋擲或將物品丟到地上的行為,看看會發生什麼變化的探索行為。
  3. 寶寶發現把東西丟了以後,東西之後還是會再度出現。對於「物體恆存」的概念開始萌芽,矇懞懂懂地明白了「看不到,並不是消失」,因此會想要透過這樣不斷丟擲的動作來觀察變化。

廖笙光指出,在面對家中的寶寶丟掉手中的玩具時,不是因為愛亂丟東西,而是在學習與熟練自己的技巧。

我們要做的不是禁止或責備,而是引導寶寶用「合理」的方式來練習,如:準備一個箱子,抱著寶寶將一個一個玩具放在他的前面,鼓勵他自己拿起來,丟進箱子裡。透過讓寶貝跟著我們一起玩「收納」的遊戲,當寶寶熟練後,「丟」的動作也就會消失囉!

延伸閱讀| 如何和一歲寶寶說話?爸媽先檢查自己有沒有做對!


類型三:打人

寶寶在一歲階段開始出現了打人的行為,可能出手會不小心太重,打到媽媽就算了,如果打到哥哥姊姊或弟弟妹妹,當另一個寶寶開始嚎啕大哭,講了「不可以」還是沒有用,爸爸媽媽就準備要頭痛了!

至於寶寶到底為什麼會打人呢?小幫手整理了華大母親《一歲寶寶愛打人,連爸媽和小朋友也打》王宏哲治療師來解釋為什麼寶寶會出現打人的動作:

  • 要表達的需要
    一歲的寶寶才剛剛開始學說話,語言發展還不夠好,卻又很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於是會用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 開始形成「自我」
    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開始想要動手「排除」不要、不喜歡的東西,所以動不動就,用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在解決問題,如打人,咬人,搶玩具等,這都是很正常的表現,說明孩子的思維正慢慢形成。
  • 力道拿捏不當
    本身氣質是反應強度較強、較急躁的寶寶,他們的本意可能只是想要大人注意他,如果大人對於寶寶的肢體語言表達敏感度較低,寶寶就更會出現這樣的舉動,因為他會發現,只有這樣大人才會注意到我。
  • 開始懂模仿了
    對於模仿力強的孩子,只要看過動手的行為,都容易學起來,甚至是電視、影片中的情節也照學,寶寶會開始開心也打人,生氣也打人,因為他的小腦袋裡充斥著這些情景。但最常發生的是爸爸媽媽的體罰, 寶寶看到爸爸媽媽生氣所以打人,寶寶就會在自己生氣不開心時,也出現打人的動作

寶寶打人的行為到底要怎麼教才好,總不能讓寶寶一直潑及無辜(可憐的爸爸媽媽QQ)吧~袁巧玲分析師解釋這個階段寶寶的打人,首要做的是「找出行為背後真正的意涵」,並給予正確引導、建立黑白分明的界線,因為兩歲以下的孩子還無法理解太多,分成五個教養重點給爸爸媽媽參考喔!

  • 從環境變化解讀行為意義
    雖然都是打人,可是寶寶每次出手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樣,爸爸媽媽可以先觀察寶寶出手打人的前幾秒,周遭環境是不是有寶寶喜歡的、不喜歡的事情出現,如:寶寶看到姊姊玩他喜歡的玩具,他去打姊姊一下,背後隱含的可能是「我要那個東西」或是「想要跟姊姊玩」,可以教孩子想要跟姊姊玩應該怎麼做,並拉著他的手示範如何「輕輕的」摸姊姊並一邊口頭提醒
  • 冷處理為獲得注意的動手行為
    如果寶寶動手打人後,會看看你的反應,通常用意是為了引起注意,這時最好採取「冷處理」,他要是覺得無趣,下次就不會繼續這樣做;但若被打的人反應愈大,愈會增強他下次打人的動機。
    如:在孩子打人後往旁邊的座位坐,並跟孩子說:「等你不打人了我再坐回去。」雖然爸媽不能決定孩子要怎麼做,但可以決定自己做改變當下的情況。
  • 平時模擬情境,鼓勵正向互動
    若孩子是想找人玩,卻不知怎麼開口,而胡亂打人、推人,建議平時製造一些遊戲的情境,或帶簡單的遊戲,提供正確的互動示範;或當他與其他孩子有適當的身體接觸時,例如擊掌,就要給予鼓勵,讓他知道原來可以這樣互動。
  • 搶先中斷打人行為,教導替代方案
    當你發現寶寶和某個人相處時或想要某個東西時會打人,必須在寶寶出手前,搶先一步中斷錯誤的行為,並協助他找到替代方法來表達。如:寶寶想要姊姊手中的玩具,可以帶著他的手拍拍、摸摸姊姊,幫孩子講出:「姊姊借我玩。」教導的時機點很重要,必須在他打人前就要中斷,否則等打完人再教,通常作用不大。
  • 抱布偶娃娃來發洩情緒
    在孩子還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情緒時,可能因為生氣就會有打人的舉動,但是爸媽們可以用別的方式替代,例如發現寶寶生氣時,就拿一個柔軟的布偶給他,並告訴他:「生氣可以抱娃娃。」寶寶的情緒也會跟著緊抱玩偶的舉動煙消雲散,家裡各處或出門時都可以隨時備著一個玩偶遇備,只要遇到同一情況就讓寶寶抱著玩偶,就可以緩和寶寶情緒的衝動。

類型四:躺在地上耍賴 / 大哭

每次出門一生氣就躺在地上耍賴,說也說不聽,都不敢帶出門了,到底要怎麼處理寶寶這樣的行為才好!!!!

蘇泓洸醫生解釋寶寶滿一歲後的心智發展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行為與外界的反應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因果關係。假如知道做了這個動作結果會對自己有利,下次他就可能反覆地出現這個舉動。吃定了「大人怕丟臉、怕他們受傷」的弱點,來達成想要的目標。這樣的情況長久下來若重複出現就會成為難以改正的壞習慣。

另一個情況下則是躺在地上哭,因為孩子開始有情緒感知,有高興或不高興,但還不懂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比如在地上打滾著哭,跪在地上不願起來……

面對這些狀況,蘇泓洸醫生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分為當下馬上處理寶寶的情緒,或者是以長期教育的方式,讓寶寶知道這樣在地上哭鬧是不對的行為。

當下處理

  1. 不馬上滿足寶寶的需求
    寶寶出現這樣的行為,就是為了讓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爸爸媽媽如果這時候買糖果或玩具給他,他就會屢試不爽,一用再用。因此,治本的首要方法就是,當下不能馬上滿足寶寶的需要,以避免他做出錯誤的連結,覺得這招可以吃定父母。
  2. 確保孩子的安全
    在不去滿足孩子需求的情況下,此時孩子勢必會鬧得更厲害,動作也更大,可能會因此造成傷害,因此,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是很重要的。如:寶寶一生氣就想砸東西,爸爸媽媽可以給他一顆枕頭去打,讓他在房間裡發洩他的情緒。
  3. 轉移目標
    利用寶寶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的特性,引導寶寶暫時跳脫當下的執念,讓當下緊張的氣氛能夠被緩和下來。
  4. 正向增強與約定方式
    當寶寶表現良好時,爸爸媽媽別忘了給予肯定與鼓勵。寶寶的情緒瀕臨失控邊緣時,也可以跟寶寶做出他的能力可以達成的約定。
  5. 同儕影響力
    用正面鼓勵的方式,讓寶寶由周遭朋友身上學習如何控制與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也要注意別給寶寶過大的壓力,如:拿他跟大很多歲的哥哥姊姊比較。
  6. 練習將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
    對於3、4歲以上年紀稍大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情緒激動時跟他們談談。談的方向分為:
    1.我要你安全。
    2.你現在在生氣,我希望你把情緒平靜下來。
    3.好好地說清楚,我們才能幫忙你。

長期教育

  1. 引導寶寶正確表達情緒與需求
    在孩子情緒較為平穩時,爸爸媽媽也要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可以藉由爸爸媽媽一個扮演孩子、一個扮演大人來建立正確的行為模式。
  2. 耐心傾聽寶寶的心聲
    當寶寶想和爸爸媽媽表達想法時,別急著批評這樣處理事情不對,寶寶如果放棄溝通,會促使他們用更不恰當的做法來達成目的,每個寶寶都很期待爸爸媽媽耐心聽他們說話的!
  3. 允許寶寶適當宣洩情緒
    平時可以多帶寶寶走走、運動,或引導寶寶透過繪畫、模擬繪本中的角色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別讓寶寶壓抑著情緒,若逐漸累積,可能會形成更大的負面能量。

延伸閱讀| 一歲寶寶的情緒教養怎麼教?為什麼突然愛哭愛鬧啦QQ


類型五:尖叫

寶寶會突然愛尖叫或大叫,有可能是他最近新學會的「技能」,所以覺得很有趣好玩,或是大人面對尖叫的反應特別迅速,讓寶寶覺得這是一個取得關注的好方法

但若到了幼兒園的年紀,還會不時尖叫,那有可能是孩子還無法控制情緒,或是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就用尖叫聲取代話語。

  • 引導孩子講出感受
    寶寶還不擅長溝通時,就用尖叫取代言語,所以爸爸媽媽們可以觀察孩子的想法,並帶著孩子將他的感受說出來,例如:在超市時孩子想吃巧克力而大叫,就可以試著跟孩子溝通:「你想要吃巧克力喔,雖然巧克力很好吃,但家裡已經有其他零食了,我們回家再吃好嗎?」孩子感覺到被同理後,通常會冷靜下來,不但可以緩和孩子的情緒,還可以增進他們的語言能力。
  • 事先告知等一下要做什麼
    事先跟孩子告知等一下應該要怎麼做,並跟他約定:「我們等一下要去餐廳吃飯,餐廳裡面還要其他人想要安靜吃飯,所以我們不能大吵大鬧尖叫喔。」
    若孩子真的要遵守約定,離開餐廳時一定要好好的誇獎他,若孩子在現場仍舊一直尖叫,就直接帶孩子離開現場,並跟他解釋他剛剛的行為干擾到其他人用餐了,這樣以後就不能常常出門了。
  • 學習其他聲音轉移注意力
    寶寶若剛學會了一項新技能,一定會開心的反覆的使用,所以爸媽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例如在孩子大叫時,用手輕拍他的嘴發出不一樣的聲音,或者是帶著孩子模仿其他動物的叫聲。
  • 用歌聲取代大叫
    當寶寶開始尖叫,可以引導他一起唱歌,取代惱人的尖叫聲,這樣還可以增加一些跟孩子的KTV親子時光~

延伸閱讀|0~5歲育兒管道全指南,各種懶人包一應俱全~



【 Bananny 托育小幫手 】
是一個專注多元托育服務的搜尋平台
從保母、托嬰中心、陪玩姊姊/哥哥到幼兒園
完整個人/機構資料與評價系統
線上即時諮詢洽談
讓忙碌媽咪快速找到最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育兒支援服務
☟☟☟

Related posts

【上幼兒園前先導正】2~3歲幼兒3C成癮症狀&四大戒除方法

2~6歲小孩生病,幼兒園老師有餵藥的義務嗎?家長應如何配合溝通?

【0~6歲幼兒發展里程碑】第五章:10個月~1歲學步幼兒期的超速變化&父母應注意發展事項